1) 莫札特 2) 蕭邦 3) 貝多芬 4) 柴可夫斯基 5) 白遼士
6)
韋瓦第 7) 西貝流士 8) 韓德爾 9) 孟德爾頌 10) 舒伯特


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ch Tchaikovsky (1840-1893)

       柴可夫斯基,是烏拉哈地方礦山技師的兒子,曾在聖彼得堡學習法律,且自學鋼琴,畢業後暫時擔任政府官吏,辭職後進入安東" 盧賓斯坦的音樂學院攻讀,三年後至作曲系畢業,次年莫斯科創立分校時,被聘為該校和聲學教師。

  我們似乎了解到柴可夫斯基給人的印象是憂鬱、有點神經質且有同性戀傾向,這些都與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關係。他曾遇到一位他很想追求的女子,但由於個性害羞、內向,因此錯失良機而遭受嚴重挫折,後來則是在不懂得如何拒絕的情況下,造成了一段悽慘的婚姻生活。

 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,歐洲式華麗而優雅的風格,較之俄羅斯式樸素的鄉土色彩更為強烈些。由於他身處俄國人的生活環境,以及他本身的天性,在他的音樂中,經常蕩漾著深邃的哀愁感。他那富於魅力的音樂,不久就風靡歐美樂壇,引起萬人共鳴。

  但是他的音樂既非純粹德國式,又不是法國式或俄國式,因此並不受到所有同胞的欣賞。他的名作「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」,被尼古拉" 盧賓斯坦罵的體無完膚。而後,由畢羅在波士頓首演後,才博得佳評。

  1877年後結識了富孀梅克夫人,梅克夫人答應每年援助他六千盧布,得以辭去教職,專心作曲。

  柴可夫斯基最早獲得讚賞的作品,就是1879年首演的歌劇「尤金" 奧尼琴(Eugene Onegin)」,這是非常優美的音樂,是描寫俄國悽楚的愛情故事。後來又因發表著名的管絃樂曲「義大利隨想曲」和「一八一二年序曲」,他的聲譽才逐漸高漲,1887年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奏,1891年被聘往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。

  1890年梅克夫人宣佈財政上的困難,停止援助他。幸好從兩年前,俄皇也開始給予年俸,而且他的收入相當可觀,依舊能安心的繼續作曲,1892年發表芭蕾舞曲「胡桃鉗(Casse Noisette)」,1893年十月二十八日「第六交響曲悲愴」首演,沒幾天,他就染上霍亂,於十一月六日不幸去世。

  他的生涯,並不一定很不幸。但他生性孤獨憂鬱,而且隨年歲的加增更為激烈。到他寫作最後的「悲愴交響曲」時,已成為哀唱絕望之歌的音樂。這種悲切的苦惱,能使千千萬萬的人一掬同情之淚。